哲學的範疇包括「形上學」、「知識論」和「倫理學」三大範疇。在形上學式探討探討世界本質和真理的問題,其包括有 1. 本體論 2. 神學 3. 普遍科學(原則);而知識論主要探討 探討如何知道、如何認識真理或知識的本質;倫理學在探討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問題,易言之為「道德」和「人性」。
在理性主義中的代表哲學家友希臘三哲、笛卡兒、史賓若沙等。理性主義強調知識本體是先驗性的,不假外求。並且透過理性的思考、批判與推理就可以獲得知識永恆的真理。以下就各哲學家的學說與基礎進行介紹
一. 蘇格拉底(Socrates)
(一) 學說觀點:
1. 人有先天抽象和歸納能力
2. 抽離「共相」,保留「殊相」
3. 知識及道德:適時發揮長處就是善與美
(二) 教育方法
1. 透過理性尋找真理
2. 教育的過程是引導的歷程
3. 透過「反詰法」訓練理性(反思)
二、柏拉圖(Plato)
(一) IDEAL理型學說
柏拉圖強調脫離感官經驗,強調知識原本存在先天觀念。並且提出Ideal理型,其說明如下
1. 觀念世界與現象世界的區分
(1) 觀念世界->秩序的永恆
(2) 現象世界->紛雜的、無秩序的
2. 真理存在觀念世界
3. 現象世界來自觀念世界
4. 最高ideal是善->真 ->美
(二) 靈魂說與社會正義
1. Plato認為靈魂是思想與行動的根源,主宰一切。並且將靈魂區分
(1) 智慧靈魂=>智慧之德
(2) 意念靈魂=>勇敢之德
(3) 欲念靈魂=>節制之德
2. 社會正義
根據靈魂不同位置,給予不同教育內涵。各司其職、各盡其能,實現社會正義。
(三) 教育意義
1. 教育是實現「社會正義」的手段
2. 依其先天個別差異發展應獲得「德行」
(1)智慧靈魂->智慧
(2)意念靈魂->勇敢
(3)欲念靈魂->節制
三、亞里斯多德(Aristotle)
(一) 四因說
事物存在條件(四因說)
1. 質料因(材質)
2. 形式因(外觀)
3. 動力因(形成方法)
4. 目的因(形成目的)
(二) 四因說至形質說:
1「形式」是指質料發展至完成狀態
2「質料」是指原初狀態,含有發展潛能
3將「動力因」、「目的因」隱含在「形式因」中,強調質料發展受形式引導
(三) 教育意涵
1. 人的發展過程「質料-形式-質料-形式」
2. 「善」就是自我實現
3. 教育就是引導學生不斷自我實現
四、笛卡兒(Descartes)
(一). 知識論
1. 強調由理性直觀獲得知識
(1) 理性直觀
(2) 理性演繹
2. 「我思故我在」意涵
(1) 說明主體對感官世界的懷疑
(2) 說明主體對理性世界的懷疑
(二). 形上學
1.「精神」與「物質」的二元分立
強調懷疑(我思)->不完美自我->上帝完美->上帝創造事物->「物質」
五、史賓諾沙(Spinoza , 1632-1677)
(一). 形上學(本質)
1. 提出「單元論」
(1). 世界只有一個實體:上帝
(2). 萬物均屬自然,而自然就是上帝
2.「自由人」遵循自然法則發展
(二). 倫理學
1. 幾何倫理學
2. 惡來自內心衝動(原因來自對上帝本質無法清楚認識)
3. 幸福來自體認上帝
六、理性主義在教育啟示
1. 注重理智培育(先天理性)->博雅教育
2. 重視「形式訓練」
(1) 注重形式訓練;如記憶->啟發式教學、思考、推理、判斷
(2) 排斥實質目的
3. 透過教育達成社會正義(Plato)
4. 強調永恆價值